新华社沈阳1月7日电(记者徐扬、王炳坤)“来世再会!”——这是30岁的志愿军兵士许玉忠留在人世的最终一句话。说完他就和战友们建议冲击,倒在战场上。今日人们无法知道他生命最终一刻发生了什么,但透过生锈的扣子和赤色的名章,却能穿越时空,感知英豪的力气。
近来,沈阳抗美援朝勇士陵寝的纪念馆初次展出了归国志愿军勇士的遗物,总计372件。许玉忠勇士的遗物就在其间。
一枚名章、一粒扣子、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是许玉忠战场上的悉数遗物。这位1921年生于河北青县的志愿军兵士,是家里第三个孩子,1951年5月献身在朝鲜战场。多年后,直到邻村战友返乡后讲起许玉忠的这句话,亲人们才知道“老三”回不来了。
整个展览,没有更多文字描述,但一物胜千言。88岁的志愿军老戎马世勋特地赶来,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他说,自己如同回到了朝鲜战场,眼前满是兵士们拼杀的画面,耳朵里是炮弹迸裂的声响。
遗物从何而来?2014年以来,韩国连续向我国移送志愿军兵士遗骸,至今现已有6批599人回到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勇士陵寝。陵寝对遗骸附随的5000多件遗物逐个挂号造册,建立了电子化档案。
这次展出的遗物,首要来自24名发现了明晰可辨名章的勇士。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发起社会力气协助勇士寻亲,经过DNA比对技能,现已协助其间6名勇士找到了亲人。
展出物品中,水壶、钢盔、胶鞋这三类最多,一些水壶和钢盔上的孔洞或许便是子弹穿过的痕迹。冉绪碧勇士的遗物除胶鞋、水壶外,还有半只搪瓷碗和一支破损的钢笔。别的,他用过的一把算盘、一个书箧和一盏煤油灯也摆放在一边,这些是纪念馆从冉绪碧老家搜集而来的。一位观赏者停步时喃喃自语:假如他没献身,或许会成为一个学者。
6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志愿军兵士献身。勇士陵寝负责人高丽华说,期望人们能来观赏,看一看水壶、胶鞋和钢盔,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是最心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