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侨网1月6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和高档研讨员许源泰带领的研讨团队,近几年拜访当地各大会馆、古刹、坟场,展开了工程浩大的材料搜集和编码收拾作业,方针是树立1819年至2019年八代新加坡先贤的个人和人物联系网络大数据库,以大数据编写新加坡的华社联系网。
当地的华社研讨不只聚集华人首领,也放眼前史上的“小角色”,进一步经过大数据编写华社首领和中低层社会人物的联系网络。
2017年,团队开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来捕捉新加坡前史。而自2019年2月,由新加坡国家图书管理局、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携手共创的“新加坡人物传记数据库”正式上线以来,数据库共收录了200位本地重要华社首领以及由他们扩展而来的社会联系网络,把研讨带到了一个新阶段。
许源泰指出,数据库的树立是从“大角色”动身,并已收拾出约1000名华人首领的材料。他们的方案是树立1819年至2019年八代新加坡先贤的个人和人物联系网络大数据库。以每25年为一个阶段,现在团队正在收拾收录于《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1819-1911》中约5万人的材料。
许源泰说,这5万人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从会馆、古刹和碑铭网罗而来,其间大多数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这些中层阶层和低层阶层人物,也是构成华社的重要分子,却常被学界疏忽。”
从会馆特刊坟场石碑搜集新材料
此外,团队也在开辟新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从各大会馆搜集的会馆特刊,以及从石碑上手抄而来的逝世记载,经过团队的辨认和数码化后,从中收拾出记载于1922年至1972年的6万2000多个人名。
“现在学术界从来没有把这批材料列入研讨规模。”许源泰说,保存下来的都是武吉布朗坟场的石碑记载,由国家文物局供给,其间大部分人都归于福建原籍。
丁荷生和许源泰也带着学生亲自到武吉布朗坟场寻觅更前期的石碑,现在现已找到了1500多个清代时期的人名。而在被发现的石碑傍边,时代最长远的刻于1824年。
许源泰泄漏,团队这两年来现已为这批石碑成立了独立的材料库,将来也会与“新加坡人物传记数据库”接轨,让石碑的地理信息和人物的个人信息相结合,翻开新的研讨视角和方向。
团队也与新加坡族谱学会协作,搜集了100多部家谱材料,首要来自福建和广东,其间也包含来自潮州的家庭。许源泰说,明朝和清朝时期有许多的移民迁徙至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经过研讨家谱,能够看出离散于两地移民之间的相关和差异。
许源泰也指出,在美国和台湾等地的人物研讨首要专心于“仕”,即知识分子,“不过新马一带前期都是商人和工人为多,他们往往经过建庙、建会馆而留名。咱们研讨的切入点因而很不相同。当然量许多,困难也很大,树立这样的材料库因而不容易。”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张文博(23岁)、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生邓凯恩(21岁)都是团队一员,别离参加了古刹和石碑的研讨作业。
邓凯恩说,郊野查询的进程非常谨慎,石碑上的材料须细心分类、辨认和校正。收拾后的材料还须进一步编码,才干收录在材料库以便剖析。
许源泰信任,这项研讨能够协助了解华人社群在当地的活动脚印和互动进程,“新加坡的会馆和古刹总是在不断搬家,许多记载都在丢失,许多人名也有所重复。但经过电脑的辨认和编码,能够协助咱们串联出一个网络,看到人脑和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提出新的问题。”(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