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
学人小传
王智量,1928年6月出生于陕西汉中,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人,笔名智量,闻名翻译家、学者,1952年结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俄语专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转入我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讨所,从事研讨作业。1978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93年退休。历任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研讨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我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新我国建立后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个诗体译著译者,首要译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漆黑的心》《咱们一起的朋友》《前夜》《贵族之家》《屠格涅夫散文诗》等30余部;首要著有《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等;主编《俄国文学与我国》《外国文学史纲》《比较文学三百篇》等;创造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2013年出书《智量文集》14种,分为翻译编、创造编、文论编和教育编。
2006年9月,我国翻译协会建立“翻译文明终身成就奖”。14年来,获此荣誉的包含翻译《罗摩衍那》的季羡林、翻译《红楼梦》的杨宪益、翻译《社会契约论》的何兆武、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屠岸、翻译《诗经》的许渊冲、著有《法国文学史》的柳鸣九和翻译《尤利西斯》的文洁若等学界名人和译界专家。
2019年11月9日,一位来自上海、已92岁高龄的俄文翻译家荣膺这一称谓。他的名字叫王智量。
己亥初冬的一个下午,轻风拂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村,教工老宿舍区,院子幽静,树木旺盛。王智量先生就住在这里,一幢一般高楼的四层,只要41平方米的旧公寓,俭朴又整齐,一间书房,一间卧室,一间客厅。落座后,王智量与其夫人吴妹娟热心地叙谈着他们的翻译作业、教育研讨和人生阅历,其间的甜与苦、荣与辱、直与曲,让人唏嘘。
初 识
可是,咱们的北方的夏天,
仅仅南边冬天的模仿画,
谁都知道,它仅仅稍纵即逝,
尽管我不供认这种说法。
天空中现已弥漫着秋意,
很少有阳光灿烂的气候,
白日一天比一六合短暂,
树林中宣布苍凉的哀呼,
不忍将奥秘的绿荫推掉,
一层薄雾笼罩在郊野上,
大雁现已初步飞向南边,
排成了长阵呱呱地啼叫;
眼下已是十一月的气候,
初步了十分单调的冬天。
1928年6月,王智量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王世镗,是清末民初的章草大师。父亲王霞五,为北平我国大学经济系结业生。母亲尉宜宣,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校园——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首届结业生,英语造就颇深。
两岁时,母亲说一个英语字母,王智量就跟着学一个,初步对英语有了模糊的感觉。渐渐地,伴跟着生长,在母亲的鼓舞下,他喜爱上了学习言语。
1941年,王智量在陕西城固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迁移到后方时运用的称号)读书时,被一本韦丛芜先生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深深招引,从此便爱上俄国文学。
1947年,王智量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1949年2月,由于其时国内俄语人才缺少,中共地下党组织组织了一批北大学生,到创建于延安、后迁至老解放区哈尔滨的俄语干部校园(其时称为哈尔滨外国语校园)去学习。王智量就在其间。
王智量至今仍清楚地记住,他们几十个同学从北京动身,挤在一节没有窗子的铁皮闷罐车里,身下是一堆稻草,两天两夜才抵达哈尔滨。
新的学习日子初步了。这对王智量来说,新鲜且充沛。有一天,他在秋林公司,用身上仅有的一点日子费,悍然不顾地买下了一本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插图单行本和一套三大本的《别林斯基选集》。
尽管,其时他的俄语水平很低,眼前这本插图不很清楚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还读不太懂,但王智量深信,他今后必定能读,也必定要读。正是这个主意,决议了王智量终身的挑选和命运。
1949年7月,王智量关节炎复发,不得已回京,持续在北大进修。走运的是,那时为习惯国家火急的政治需求,从1949年9月起,北大西语系开办俄语组(即后来的俄语系)。王智量从法律系转了曩昔,成为北大俄语组的首届学生,还担任系团支部书记。
从此,在北京沙滩,北大老校区红楼和灰楼之间的民主广场上,不论春夏秋冬,同学们每天清晨都能听到有人大声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便是王智量。
皇 冠
但你瞧,目的地现已不远,
白璧的莫斯科城已在望,
金色的十字架亮光闪闪,
矗立在教堂的圆屋顶上,
钟楼、教堂、花园还有宫廷
突然间在我的眼前展现,
看到这悉数构成的弧形,
啊,弟兄们,我是多么快乐!
当我因别离而忧伤悲痛,
当我迫于命运,流离失所,
莫斯科啊,我总想念着你!
莫斯科……对俄国人心说来,
多少东西在这声呼喊里
得到反应,并融合成一体。
《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王智量的宝书。遇到读不明白的当地,他就去讨教俄语系的几位启蒙名师,如刘泽荣先生、曹靖华先生和余振(李毓珍)先生,他们都是我国俄语和俄国文学界的老前辈。
不到一年时间,王智量就使用课外时间,把普希金这本诗体小说中的四百多个十四行诗节全都背了下来。那时,他才20岁上下。
跟着俄语才干的进步,王智量初步为北京和上海的报纸副刊,翻译一些俄语文章和材料,一来进步翻译水平,二来能够赚钱改善日子。
比起小说和散文体裁,王智量更喜爱翻译诗篇。在他心目中,最心爱的、最具有崇高位置的,非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莫属。“心中简直奉为崇高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一向不敢翻译它。”
1952年,王智量读大三,由于成果优异提早结业,成为北大俄语教师。1954年又调至我国社科院文学所。其时,我国作家协会酝酿兴办散文和诗篇两种刊物,散文刊物的兴办使命交给何其芳先生。何先生时任我国社科院文学研讨所所长,他把办刊的具体作业交给文学所里三位年轻人来做,王智量正是其间之一。
何先生是一位学术咱们,在文学界位置也很高,把文学作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仍是一位诗人,做人、处事、作业都带有很稠密的爱情颜色。尽管何先生不是专门学外语的,但对国际诗篇史十分了解,特别喜爱俄罗斯诗篇,喜爱普希金,喜爱《叶甫盖尼·奥涅金》。
所以,何其芳和王智量很谈得来。王智量常常要拿着组到的散文稿件,到北大燕东园何先生家中,向他报告,听取意见。
有一天,在议论一篇写普希金的文章时,何先生说着说着便背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几行诗。这时,王智量也顺口用俄语把这几句背了出来。当何先生得知,几年前王智量就会背诵这本书的全文时,十分惊讶和欣赏。
其间,有几行诗何先生要王智量再用俄语背一次——
莫斯科啊……对俄国人心说来,
多少东西在这声呼喊里
得到反应,并融合成一体。
这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七章36节结尾的几行。何先生对俄文诗句铿锵调和的音韵赞叹不已,连声说:“真美!真美!听起来比英文译著美得多!”
何先生情不自禁地对王智量说:“你把它,把《奥涅金》,从俄文翻出来嘛!”
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他的首要奉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言语,确立了俄罗斯言语标准。为此,高尔基誉他为“悉数初步的初步”。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著作,刻画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形象。著作用奥涅金的冷酷、置疑,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热心,达吉雅娜的纯真、孤寂,生动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漆黑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寻求光亮、自在时的困惑、怅惘。
这部诗体小说,是俄国文学的皇冠,是国际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全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明遗产。关于其时还只要20多岁的王智量来说,怎样敢去触碰它?
尽管,王智量心中暗自激动,但仍是没有把何先生的话仔细听进去,以为先生仅仅随意说说罢了。
没想到,何先生口气严厉地接着说:“我是仔细说的,你能翻,全国有几个能把它自始至终背出来的人?你怕是第一个。你能翻!”
何先生还充满着等待地说:“胆子放大些,情绪厚道些,多花些功夫进去,你能翻得好,不要怕!”
苦 难
春天的阳光从邻近山头
初步把积雪往山下驱逐,
雪水会聚成混浊的溪水
注入那已被吞没的草原。
大自然面带明媚的笑脸
迎候一年之晨,睡眼惺忪,
天空泛出湛蓝,闪耀光芒。
树林中依然是稀少透亮,
已现出毛烘烘一片绿意。
蜡质的蜂房里飞出蜜蜂,
飞去征收那郊野的贡奉。
山沟雪水退尽,斑斓艳丽;
家畜在郊野上阵阵叫嚣,
夜莺在夜静时纵情歌唱。
说干就干。王智量首要从书中选出十节,用它们当作试译,来确认翻译这整部书的办法和准则。几个月后,他现已翻到第二章的中心,总共译出六十多个十四行诗节。
1956年,何其芳先生写了一篇长达八万余字的名文《论〈红楼梦〉》。在这篇论文中,他不只对《红楼梦》作了精密的思维和艺术剖析,还对其间一些首要的人物给予了精确点评,对其时与以往红学研讨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宣布了自己的见地。这篇长文,充沛展现了何先生的才思、学力、学风和品质。
何先生把王智量翻译的那十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一节作为引文,放入《论〈红楼梦〉》里。那是第八章的第46节——
对我,奥涅金,这奢华绮丽,
这令人厌恶的日子的光芒,
我在交际旋风中的名望,
我时尚的家和这些晚会,
有什么意思?我甘心立刻
扔掉假面舞会的破衣裳,
扔掉这些烟瘴、奢华、缤纷,
换一架书,换个荒芜花园,
换咱们当年粗陋的住处,
奥涅金啊,换回那个地址,
那儿,我第一次和您碰头,
再换回那座鄙俗的坟墓,
那儿,十字架和一片阴凉,
正覆盖着我不幸的奶娘……
普希金在这节诗中超卓表达了达吉雅娜的浓郁情感,何先生以此来阐释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描绘,使文章神采倍增,真是神来之笔。先生在文章中说,这节诗是“诗中之诗”,是最美的诗。
王智量深深领悟到,何先生使用这样的时机和办法,是对他辛苦支付的极大鼓舞和亲切关心。从这天起,他愈加满怀信心,“斗胆地、厚道地、下功夫地”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
可是,没过多久,便大难临头了。
1958年春天,王智量被打成“右派”,随后的20年间,他先下放到河北山区改造,后被发配至甘肃乡村,妻离子散。王智量饿病交集,数度堕入生命的绝地。
王智量记住,1958年5月,就要被送往河北东部太行山区的前一天正午,气候炎热,北京中关村我国社科院社会楼第三层,安静极了。孤单的他正在发愣,遽然何其芳先生走到他的死后。
当王智量转过身去,发现何先生正立在他的背面,他俩面对面,吓得王智量都不敢说话。而让王智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何先生用稠密的四川口音,低声而又严厉地对他说:“《奥涅金》你必定要搞完咯!”
话音字句,音容宛在,王智量至今还记住清清楚楚。
王智量流出热泪,伏在桌上痛哭了一场。哭过之后,他回到宿舍,翻开现已封存的书箧,取出了原本不敢带的那本现已被他翻烂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单行本和现已译出的稿子,把它们塞进行李中。
第二天,王智量被带到河北省建屏县(现为平山县)劳动改造,分配在西柏坡村邻近的小米峪村,落户在老党员王良伯父家中,和其子海兵同睡在驴圈旁的一张土炕上。
那段时期,王智量每天不论干什么农活,总是一边干、一边心里静静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不论是蓝天白云,仍是阴云密布,他总是一边双脚替换地踩着刚刚撒下旱稻稻种的田垄,一边凭借这一动作的节奏,默念着《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四音押韵规则,然后再一句句地把原诗,依照他预先定下的办法和准则,在心中翻译成中文。
伴着脚下的节奏,一句句诗文就这样均匀起伏地流动出来。
待到晚上,等海兵弟弟睡着了,王智量不是在火油灯下,持续细读一节节《叶甫盖尼·奥涅金》,心中揣摩着怎么翻译,便是把白日想好的译文,写在从墙上撕下来的糊墙报纸、包装纸、卫生纸和一片片香烟盒上。
就这样,爱惜分秒,简直一天都没有白过。
铜 像
啊,我的读者,是敌或是友,
不论你归于哪一类,现在,
我都想和你友爱地分手。
再会了。不论你上我这来,
是想从这马虎的诗节里,
寻找那激荡不安的回想、
活泼的画面、工余的休闲,
寻找些聪明机敏的言谈,
或是寻找些语法的缺点,
期望你能在我这本书中,
为了消遣,或是为了幻梦,
为了心灵,为杂志上的争辩,
找到点什么,哪怕一小点,
让咱们就此别离吧。再会!
1960年年末,王智量从兰州动身,睡在硬座车座位底下来到上海。他的悉数行李是几袋书和一个装满各式各样碎纸片和几个小本本的手提包,那是一节节《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稿。
王智量的哥嫂收留了他,给了他一条活路,也给了他持续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条件。
1962年年末,王智量与恩师余振先生,在上海重逢了。之后,他每周都要到余先生家去一两次,在先生的指导下研读普希金著作和有关参考书,不断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译稿进行修正。
余先生的家在汾阳路口,推开窗子,能够看到坐落在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的街心三角地带的一尊精美的普希金铜像。这是一尊胸像,胸前飘动的领带、精美的面庞以及那双目光灼灼、注视远方的双眸,生动刻画了普希金不平的巨大形象。
这尊铜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是侨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留念普希金去世100周年而集资制作的,日军占据上海后,于1944年11月被撤除。抗战成功后,俄国侨民和上海文明界进步人士又于1947年2月28日,在旧址上重建,由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创造。1966年,铜像在“文革”中再一次被毁。1987年8月,在普希金去世150周年之际,铜像第三次在旧址完工,至今完好无缺地矗立在街口。
在国际各地,普希金雕像不计其数,但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建了拆、拆了建,或许也只要这一座吧,从中能够看出普希金这位“俄罗斯诗篇的太阳”,在人们心中的崇高位置。
相同,在王智量与余振心中,普希金是崇高的偶像。特别在他们的磨难时期,仰视普希金,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师生二人精力最陶醉的时间,不只纯洁心灵,还清楚理想信念的方向,更是支撑他们日子力气的源泉。
在上海无业的困难日子里,王智量在几所中学做过代课教师,一起以每千字两块钱的价格给上海科技情报所翻译外文材料,以坚持一家五口的日子。
余振见王智量日子困难,连买稿纸的钱也没有,居然把自己心爱的藏书《四部备要》第二编,送到福州路卖掉,几百块钱送给王智量,让他安心养病和好好翻译。
硕 果
你真美啊,塔夫利达海岸,
清晨在吉普里达微光中,
从船舷上望见你的容颜,
我似乎第一次和你相逢;
我见你,浴着新婚的光华,
你一层层峰峦神采焕发,
衬托着湛蓝通明的天空,
你点点溪谷、村落和树丛,
似一片秀丽,在面前打开。
而那儿,鞑靼人的茅屋间……
我心头复苏怎样的火焰!
怎样的富有魔力的愁怀
紧压着我的炽热的胸膛!
而缪斯啊!请把曩昔忘记。
1960年,王智量翻译完结《叶甫盖尼·奥涅金》,寄到人民文学出书社。尔后没几年便进入“文革”,译著随即杳无音信。
1978年,经时任华东师范大校园长、教育家和哲学家刘佛年的慧眼识才和极力相助,王智量总算从一个没有单位的人,破格成为华东师大教育系教师。那一年,他50岁。
为了找回被耽搁的20年宝贵时间,王智量奋发作业,全身心投入翻译、教育和研讨之中。
1982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历经30余载,总算由人民文学出书社排印出书。后来屡次重印,并收入到各种不同的文集和选会集。从此,《叶甫盖尼·奥涅金》——新我国的第一个诗体译著诞生了,这也成为俄国一切普希金留念馆均予以陈设的经典中译著。现在,国内尽管有十余个中译著,可是依照《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原有韵律来翻译的,只要王智量的这一本。他的译著,让我国读者原汁原味地领会了“奥涅金诗节”的韵脚、神韵和节奏,被誉为“标志性的译作”。
王智量的翻译风格,被奉为直译派的代表。他以为,翻译作业,不只是向读者介绍外国原作的内容,也应该介绍原作的艺术形式。诗篇翻译更应该如此,只要这样,读者才干经过译文领会到诗篇原著的特色。
遵守原作风格和体裁。这是王智量给自己定的翻译规则,也是他反反复复地跟学生着重的要点。何其芳先生当年十分附和这一主意,他说:“翻译作业,便是在两种不同言语之间,架起一个尽或许宽广的桥梁。”
王智量还用汉字的“义群词组”,来传达西方拼音文字诗篇中的音步,而一起再在翻译中,坚持原作的押韵规则。比方,《叶甫盖尼·奥涅金》全书的四百多个十四行诗,押韵规则是ABAB,CCDD,EFFE,GG,并且每一行都是四个中止,四个重读,这便是“奥涅金诗节”。王智量译作的每一句都契合俄语的韵律,令著作具有一种整齐、调和、紧密的艺术形式和作用。
法国诗人瓦雷里说:“我的诗,甘心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肯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王智量以此为座右铭,期望自己翻译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完美的。他说,翻译就要翻最好的著作。这个著作在他国、在整个国际文学史上要站得住脚,而不是随意拿来看看,然后就顺手丢掉的东西,这样翻译的力气就白花了。
1999年,在普希金诞生200周年的留念大会上,时任俄国驻华大使罗高寿在称谢中,特别说到王智量,感谢他对俄国文学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三咱们深有研讨,并译有很多的忠诚于原作的著作和论文。
完结采访,走出王智量家门,落日温暖,行人悠然,华东师大一村家属区一片喧嚣、有序。
文如其人。一个纯真坦荡、诗人气质和书生本色的王智量,让人形象深入。采访中,王智量屡次提及母亲的教导:“做人,衣裳破点、脏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事、处处都要凭良心。你要记住:活在世上,一向到你死,都必须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一个良心上干干净净的人。”现在已92岁的他,阅历了冷冷暖暖、起起伏伏的人生后,为人为文,依然朴朴实实、简简单单。
作者:计亚男,本报高档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