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笔下的小花枝巷
《红楼梦》黛玉进京,离船登岸。清孙温绘
郑学富
曹雪芹终身阅历了锦衣纨绔、荣华富贵的日子,也阅历过瓦灶绳床、穷困潦倒的日子,他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写入他的文学巨作《红楼梦》,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千古绝唱《红楼梦》留给世人太多的疑团和遥想。
《红楼梦》中写道:贾琏偷娶尤二姐,在离宁荣街二里远近的小花枝巷内买了一个院子,共20余间,迎娶尤二姐,并接尤老娘和尤三姐进来住,又买了两个丫鬟。后来,王熙凤得知这一隐秘,趁贾琏外出安全州的时分,亲身带人来小花枝巷寻访尤二姐,把她骗进贾府,终究置于死地。
小花枝巷详细在什么方位?红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现在北京西城区的花枝胡同,还有说是现通州区张家湾镇也有花枝巷和小花枝巷。
1992年媒体报道张家湾出土了曹雪芹墓石,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闻名红学家冯其庸以为这是“一个严重发现,很有研讨价值,这块石碑可信的程度比较大”,先后撰写了《曹雪芹墓石目见记》和《重论曹雪芹卒于“壬午岁除”》等研讨文章,还作诗曰:“迷离扑朔假还真,踏遍西山费逡巡。黄土一抔埋骨处,悲伤却在潞河岸。”通州文物专家、曾任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的周庆良撰文说:“提到小花枝巷,应该先告知清楚花枝巷。此巷在张家湾城南门内以西,与城墙平行,东西走向,约有400米,曹家当铺就在巷内路南。巷内南北两边古时寓居的都是豪门富户。就在花枝巷腰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直通西门内大街,它就是小花枝巷。从北方来张家湾码头搭船南下的,或从南边来张家湾码头登陆入京的,有时不走西门内大街和南门内大街,而是走小花枝巷和花枝巷。”(《漕运古镇张家湾》)《红楼梦》里的“小花枝巷”在何处,这是红学研讨者争辩的事。而张家湾的花枝巷在历史上从前有过,从此可看出张家湾往昔的茂盛情形。
“北京是漂来的城市”,可在通州有一句谚语说:“没有张家湾,漂不来北京城。”可见张家湾在古代漕运中的位置之重要——地处北运河的咽喉,明清时期曾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以商贾聚集、漕运重镇而闻名天下,有“大运河榜首码头”之称。
据统计,明永乐今后,每年抵达张家湾的各类船舶达3万多艘,朝廷先后在此设有漕运通判衙署、巡检司、宣课司、大通关、防卫营、驿站等漕运衙署,圜匮栉比,商旅所萃,商业非常昌盛。张家湾水渠纵横,小桥流水,岸柳垂波,船上人家,有江南水乡之景,加之张家湾寺庙很多,五湖四海的游客、商家接连不断,旅游观光,出资兴业。张家湾镇内一街两巷店肆树立,商号栉比,夜不罢市,丝竹动听。朝鲜贡使路经张家湾,从前称誉这儿“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清朝乾隆年间,曹雪芹的挚友、诗人爱新觉罗·敦诚乘舟途经此处,描绘曰:“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品堆积如山。”
曾任江宁编织、与康熙帝关系密切的曹寅(曹雪芹祖父),从江南进京多走水路,常来张家湾,所以在此置办工业,以便利收支京城。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江宁编织曹頫复奏家务家产折》载:“惟京中住宅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冯其庸《曹雪芹墓石目见记》)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进入京城的榜首站就是张家湾,然后才经通州到京城。据周庆良考证,在小花枝巷南端西侧,旧时曾有一所院子,约有20来间房,这是曹家染坊,曹家衰落后转卖给黄家。在院中东厢房北屋内有一眼砖井,口小底大,约有10米深,曹家夏日用来凉镇食物等物,犹如现在的冰箱。
曹雪芹的老友爱新觉罗·敦敏著有《懋斋诗钞》,其间一首《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诗曰:“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景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