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月4日电 题:在北风中据守,他们看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新华社记者刘惟真、宋瑞
2019年12月27日早上9点,寒气逼人,空阔的天津沿海国际机场外气温低至零下。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气候台工程师刘永利身穿蓝黑色作业服、迎着北风,又踏上了周长40多公里、需求花费两三小时的惯例外场巡检之路。
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一架架民航客机在繁忙的跑道上安全有序地起降。不远处的跑道两边,各色气候勘探设备静静看护着每一次起降的安全。
走到一处勘探点,刘永利熟练地爬上辅佐梯,开端细心地擦洗起一台大气透射仪的镜头。这台红白色相间的设备高3.5米,可以丈量机场跑道气候光学视程,是在低能见度下协助机长精确起降的“眼睛”。
跟着巡检不到1个小时,裹得结结实实的记者现已感到双脚酷寒、身体颤栗。但是,为了做好这些精细设备的查看、保养、校准和保护,即便再冰冷的气候,刘永利他们不只要长期室外作业,并且一般要“裸手”作业。
“设备精细,安全榜首,不能戴手套作业。与它们打交道30多年了,早现已习惯了。”从梯子上下来,刘永利边跺脚,边搓着通红的双手说。
像这样的气候勘探设备,天津沿海国际机场共有19套。根据规定,气候设备确保人员每天都需求对它们进行现场巡检,装置在外场的勘探设备每个月还需进行三次校准保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盛暑到酷寒,刘永利他们从未落下过一次巡检。“越是遇到劲风、大雾、大雨、大雪等恶劣气候,越要加强室外巡检,确保设备正常作业。”刘永利说。
在行色匆匆的旅客看来,这些气候设备并不起眼;但关于民航驾驶员和空中管制员来说,这却是协助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感官体系”,关于飞机的起降与空中的安全飞翔起着不可或缺的效果。
素日里,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每天要确保四五百架次航班的起降,而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航班架次更多。除在室外巡检气候设备外,刘永利地点的气候台还要每半小时对气候要素进行记载、编发机场气候报告,昼夜无休。这些“情报”将在全球进行交流,为空中“蓝鹰”保驾护航。
刘永利说:“关于咱们设备确保部分来说,不论航班量多大,咱们的作业都必须要做好。哪怕没有航班,咱们巡检、保护的频次也不会下降,确保设备正常作业。”
合理刘永利校准设备之时,一架飞机离地而起,宣布隆隆的轰鸣声。逆光飞起的飞机死后,许多确保人员正像刘永利相同,在隆冬中严重而有序地作业着,静静守望着航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