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叶画非遗传承人守艺30载:叶中有画、画中有叶
中新网武汉1月7日电 题:六旬叶画非遗传承人守艺30载:叶中有画、画中有叶
作者 武一力

芭蕉叶上千山万壑的山水,菩提叶上气愤灵动的花鸟,紫荆叶上纤毫毕现的走兽……在本年61岁的刘义桥眼里,叶子无疑是国际上最佳的天然“画布”。挥毫点染之间,花鸟虫鱼兽禽、小桥流水人家、高山大漠人物跃然“叶”上,与植物纹路、筋脉天衣无缝,生动而古拙。

我国叶画创始人刘义桥,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叶画创造30载,创立了传统方框方画的格式,形成了叶画艺术共同的内圆外方、方圆结合、叶中有画、画中有叶、叶外无画胜有画的三维境地。

刘义桥介绍,叶画以叶子为绘画载体,凭借叶子的形状、颜色、纹路、筋脉、褶皱、破损依势作画,是一种将天然与艺术融为一体,生命与绘画相结合,令人与天然更恰当的绿色环保艺术。

“我的叶画创造创意最早来源于2500多年前的《贝叶经》,那时候没有造纸技能,古人就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经文、前史记载、神话传说和诗篇等。”他说。
为了网罗更独特稀有、更合适作画的树叶,30年来,刘义桥“寻叶”脚印遍及亚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在他的作业室内,也陈设着美人蕉、紫荆叶、竹叶、菩提、荷叶等不同品种、巨细各异的叶片,似乎走进一间植物博物馆。“有一年,我一人去神农架寻叶,不小心跌倒,折断手指。为避免含辛茹苦采回的叶片干枯,我一咬牙坐飞机赶回武汉,对来之不易的叶片进行消毒保鲜处理。”刘义桥说。

要让一片一般的叶子变成一张上好的“画布”,首先要进行防腐、防裂、防蛀、收水等11道制造工序以及整烫、冷热复托、扯皮拉筋等7道加工工序。刘义桥介绍,整套流程需求花费一个多月时刻,只要这样,叶子才干变得“滑如丝、柔如缎”,合适作画,易于保存。
记者在刘义桥的叶画著作《鹿鸣春色》中看到,该著作以芭蕉叶为载体,长约1米,画中两只梅花鹿停步在紫藤下,灵气十足,涵义着“福禄寿”和“紫气东来”。叶子因质地特别,较难上色,为此,刘义桥选用制造唐卡的矿藏颜料,首创了笔法、技法和上色办法,通过至少6遍上色工序,可在叶子上制造出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等多种不同的风格。
他悉心创造叶画艺术30载,至今取得国家专利50余项。在2019年第七届国际武士运动会期间,他的叶画展览也受到了国际各地来宾的欢迎。叶画成为武汉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手刺,这令刘义桥感到自豪。
“期望把叶画这门技艺传承给更多年轻人,走出国门,让国际酷爱我国文化,酷爱天然。”刘义桥如是说。(完)